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正>平山病(Hirayama′s disease,HD),又称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由日本学者平山惠造于1959年首次报道[1]。其典型的临床特点为青少年隐匿起病,男性多发,一侧或双侧不对称的上肢远端肌肉无力和萎缩,疾病进展数年后多自然静止。平山病在临床症状上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等运动神经元疾病相似,但治疗方法和预后有很大不同。因此对平山病及时、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胸腰椎椎板切除减压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15年6月~2018年9月于我院接受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手术的患者共2632例,其中8例出现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男5例,女3例,年龄为55.8±9.3岁(41~69岁)。8例均出现高热,7例出现头痛,4例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7例出现颈抵抗。除1例患者血白细胞计数正常,其余患者的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血沉均升高。8例脑脊液检查均表现为白细胞显著增加、葡萄糖降低、蛋白升高,1例患者脑脊液及血液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其余患者细菌培养均为阴性。8例患者头部CT均无异常。1例患者胸椎MRI提示切口深部感染,1例腰椎MRI提示硬膜内脑脊液异常T2WI信号改变。记录8例患者的治疗及随访结果。根据是否发生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将患者分为两组,使用卡方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前诊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留置引流管时间、是否发生硬膜撕裂及手术部位感染等因素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1例切口深部感染患者行清创手术,8例患者均接受18.50±3.07d(14~24d)抗生素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血常规、C反应蛋白及血沉正常。随访20.50±8.19个月(12~36个月),所有患者至末次随访时均无发热、头痛、颈抵抗或意识障碍,血常规、C反应蛋白及血沉均正常。卡方检验显示手术节段≥3及硬膜撕裂在两组患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因素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胸腰椎椎板切除减压手术后罕见的并发症。当胸腰椎椎板切除减压手术后患者出现发热、头痛、颈抵抗和意识障碍时应尽快实施腰穿脑脊液检查,早期诊断和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结果。手术节段≥3及硬膜撕裂与发生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术后早期功能康复对患者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0月~2017年1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手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 sion,PLIF)病例,将患者分为早期康复组和对照组。早期康复组患者术后第1天在腰围保护下离床活动,同时拔除尿管,更改引流为常压引流袋,在康复师指导下行早期功能锻炼;对照组患者术后卧床休息,维持负压引流,拔除引流管后进行自行功能锻炼。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围手术期并发症、引流量及引流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3例单节段PLIF病例,其中2017年6月前手术患者均行传统康复措施,纳入对照组,之后手术患者均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并纳入早期康复组。早期康复组52例,女性占61.5%(32例),患者平均年龄52.4±15.9岁(23~78岁)。对照组61例,患者平均年龄55.0±11.2岁(21~76岁),女性患者占54.1%(33例)。两组患者手术时间(118.79min vs术中出血量(306.56ml vs 307.73ml,P0.05)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术后两组拔管时间(3.00d vs 3.15d)及总引流量(390.77ml vs 374.75ml)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随访ODI和VAS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康复组出现1例再手术,1例术后腹胀便秘,对照组出现2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例泌尿系感染,4例腹胀便秘,两组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8%vs 13.1%,P0.05)及平均住院时间(8.7±3.2d vs 10.2±2.7d,P0.0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单节段融合术后早期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离床活动及主动功能锻炼可降低围手术期卧床相关并发症风险,减少住院时间,但对总引流量、拔管时间、临床疗效及疼痛改善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骨刀不同的切骨入点和切骨角度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ervical 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CEOL)中应用的对比。方法:收集在我院骨科自2016年1月~2020年6月行CEOL术256例。根据术中开门侧的切骨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超声骨刀片状刀头竖直切骨组(A组)64例,改良片状刀头垂直椎板切骨组(B组)69例,改良钩状刀头切骨组(C组)46例及传统工具组(D组)77例。记录4组患者的开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异体输血和截骨相关并发症;记录术前及术后3天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行C3-C7节段CEOL。A、B、C三组开门时间均显著少于D组(10.3±2.7min、10.9±2.8min、10.1±2.7min vs 13.3±2.8min)(P0.05)。术中出血量B、C两组显著少于D组(205.9±127.1ml、226.5±104.9ml vs 273.5±164.3ml)(P0.05),A组与其余三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异体输血率显著高于B、C、D三组(12.5%vs 2.9%、2.2%、2.6%)(P0.05)。A组C5神经麻痹发生率显著高于B、C、D组(P0.05),其余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四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四组患者间术前JOA评分、术后3天JOA评分及JOA改善率相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CEOL中使用超声骨刀可显著减少开门时间及手术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显著。在开门侧传统切骨入点竖直切骨会增加异体输血率,切骨入点内移1~2mm后垂直椎板切骨或选择钩状刀头可降低异体输血率。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究应用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其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我院行胸椎内固定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109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60例,年龄53.5±12.3岁(27~77岁)。根据是否使用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置钉分为导航组(A组,n=66)和非导航组(B组,n=43),置钉过程由医师1(具有3年脊柱外科手术经验)或医师2(具有20年脊柱外科手术经验)完成。导航组医师1完成35例(A1组),医师2完成31例(A2组);非导航组医师1完成18例(B1组),医师2完成25例(B2组)。待引流管拔除后复查胸椎平扫CT,根据Neo′s法对术后椎弓根螺钉位置进行分级,统计各组的满意置钉(0级、1级螺钉)和螺钉穿透皮质(1级、2级、3级螺钉)的情况。比较各组的满意置钉率和皮质穿透率,并用皮质穿透率衡量同组内不同节段的置钉准确度。记录并比较各组的置钉时间,观察置钉时间随手术例数增加的动态变化,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置钉时间与手术例数的关系。比较每组内不同阶段置钉时间和皮质穿透率的差异,评价术中应用O型臂导航系统的学习曲线。结果:共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668枚,其中,A1组置入螺钉222枚,满意置钉率97.3%,皮质穿透率10.8%;A2组置入螺钉188枚,满意置钉率97.9%,皮质穿透率10.1%;B1组置入螺钉120枚,满意置钉率91.7%;皮质穿透率20.0%;B2组置入螺钉138枚,满意置钉率97.8%,皮质穿透率9.4%。B1组的满意置钉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且皮质穿透率也明显高于其他各组。B1组在胸椎不同节段(上胸段、中胸段、下胸段)的皮质穿透率存在显著差异(37.5%,28.6%,13.4%,P=0.02),而其余3组在胸椎不同节段的置钉准确率无统计学差异。B1组的单枚螺钉置钉时间(4.87±0.34min)明显高于其他3组(4.38±0.97min、4.40±1.00min、4.18±0.22min)。导航组(A组)的单枚螺钉置钉时间随着术者手术例数的增加而下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1组单枚螺钉置钉时间与手术例数呈显著线性负相关(F=123.3,P<0.001),回归方程:置钉时间=5.88-0.084×手术例数,R2=0.79;A2组可得出相同结果(F=141.6,P<0.001,置钉时间=6.01-0.10×手术例数,R2=0.83)。A1组的1~10例、11~20例、21~30例手术的皮质穿透率无统计学差异(P=0.97);同样,A2组上述3个阶段的皮质穿透率也无显统计学差异(P=0.96)。结论:应用O型臂术中导航辅助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可以显著提高低年资医师的置钉准确率,增加手术安全性。随着手术例数增加O型臂导航下置钉时间显著下降;不同年资医师首次使用O型臂导航均能取得较高并且稳定的置钉准确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全颈椎矢状位序列的变化,探讨颈椎矢状位序列变化的意义及其与患者颈椎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64例,其中男性95例,女性69例,年龄64.8±18.3(48~86)岁。随访时间22.7±11.3(9~46)个月。所有患者均行C3-7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C1-2 Cobb角、C2-7 Cobb角、颈椎弧弦距(cervical arc chord distance,CACD)、颈倾角(cervical tilting,CERT)、颅倾角(cranial tilting,CRAT)、颈总角(cervical global alignment,CGA)、T1倾斜角(thoracic 1 slope,T1S),C7倾斜角(C7 slope,C7S)和C2-7矢状垂线轴(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记录入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各参数的变化,Pearson相关性分析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及与颈椎功能状态评分(颈痛VAS、m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T1S较术前减小1.25°±3.34°(21.38°±7.54°vs 20.13°±7.16°,P=0.004),C7S较术前减小0.44°±4.23°(28.05°±7.72°vs 27.61°±7.81°,P=0.012),C2-7 Cobb角较术前减小5.51°±6.88°(15.92°±12.57°vs10.40°±10.93°,P0.001),CACD较术前减小1.50±3.92mm (6.94±5.69mm vs 5.44±5.52mm,P=0.003),CERT较术前减小2.23°±5.27°(13.45°±6.37°vs 11.22°±6.78°,P=0.001),C2-7 SVA较术前增大3.35±9.90mm (18.20±9.05mm vs 21.55±10.65mm,P=0.009),C1-2 Cobb角较术前增大2.06°±5.09°(39.56°±0.46°vs 41.62°±0.70°,P=0.002)。末次随访VAS(1.52±1.47分)显著高于术前(1.02±1.12分,P=0.007)。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2-7SVA、CACD、CGA、C2-7 Cobb角、C1-2 Cobb角、CERT、CRAT的变化相互之间有显著统计相关性(P0.05)。手术前后VAS的变化与C2-7 SVA (r=0.462,P0.001)、C1-2 Cobb角(r=0.362,P0.01)及CRAT (r=0.323,P0.01)的变化呈正相关,与CGA(r=-0.316,P0.01)及CACD变化(r=-0.344,P0.01)呈负相关,mJOA评分手术前后的变化与C2-7 SVA(r=0.273,P0.05)及C1-2 Cobb角(r=0.298,P0.05)的变化呈正相关。结论: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出现下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头部重心位置前移,上颈椎及颈胸段脊柱过伸。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症状加重与颈椎矢状位序列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颈椎病患者之间颈伸肌肌容量与颈椎矢状位序列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7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颈椎病患者563例,其中男性304例,女性259例,平均年龄53.3±19.6岁,根据颈椎病的类型分为A组(脊髓型颈椎病,n=208)、B组(神经根型颈椎病,n=194)和C组(颈型颈椎病,以轴性症状为主且无神经受压的临床症状或体征,n=161)。所有患者行颈椎MRI及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通过PACS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系统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序列:C2-7 Cobb角、C0-2 Cobb角、C7斜率(C7 slope,C7S)和C2-7矢状垂直轴(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通过Image J软件对MRI轴位像上C3~7上终板水平浅层颈伸肌截面积(superficial extensor area,SEA)、深层颈伸肌截面积(deep extensor area,DEA)与相应颈椎椎体截面积(vertebra body area,VBA)的比值进行了测量和分析,以SEA/VBA及DEA/VBA作为颈伸肌肌容量。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组间矢状位参数,颈伸肌肌容量进行对比(组间两两对比采用Games-Howell法),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颈伸肌肌容量与矢状位参数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C2-7 Cobb角A组(8.64°±6.19°)显著低于B组(12.55°±6.27°,P0.05)及C组(13.08°±5.77°,P0.05);C7S A组(28.09°±10.16°)显著高于B组(22.26°±7.55°,P0.05)及C组(21.63°±8.96°,P0.01);C2-7 SVA A组(21.77±12.38mm)显著高于B组(17.80±10.82mm,P0.05)及C组(15.54±6.82mm,P0.01)。SEA/DEA比值各组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DEA/VBA比值明显低于B、C组(P0.05),其中以C3-5水平差异最为显著(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组C3 DEA/VBA比值与C2-7 SVA (r=-0.379,P0.05)及C7S (r=-0.311,P0.05)呈弱负相关,C4水平DEA/VBA比值与C2-7 SVA (r=-0.478,P0.01)及C7S(r=-0.466,P0.01)呈中度负相关,而SEA/VBA比值与矢状位参数未表现出显著统计学相关性。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矢状位序列较其他类型颈椎病表现出显著的失平衡改变,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深层颈伸肌体积显著低于其他类型的颈椎病,深层颈伸肌近头端附着区域的体积与C2-7 SVA及C7S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后路经关节突脊髓环形减压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探讨导致术后短暂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5年8月~2018年9月,共有29例胸椎OPLL患者在我院行后入路经关节突脊髓环形减压手术,男18例,女11例。年龄27~80岁(52.8±14.6岁);20例为孤立型,5例为连续型,4例为混合型(孤立+连续)。所有患者环形减压均为1个节段,平均椎板减压3个节段。随访30.0±11.7个月(13~50个月),利用JOA评分(11分法)分别评价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根据Harabayashi法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即刻肌力减退将患者分为肌力减退组和无肌力减退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BMI)、病程、术前JOA评分、OPLL位置和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平均动脉压和术前与术中平均动脉压差,比较两组的差异,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和文献中报道可能导致短暂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9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0~354min(170.7±74.1min),出血量150~3500ml(1097.9±788.7ml)。术后6例(20.7%)发生脑脊液漏;6例(20.7%)术后即刻出现肌力减退;1例肋间神经痛。术前JOA评分为5.3±2.1分(2~10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8.9±1.6分(5~11分),有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改善率为16.7%~100%[(64.2±21.4)%],其中优9例,良16例,一般3例,无变化1例,优良率86.2%,末次随访无一例出现症状恶化情况。术后即刻肌力减退组与无肌力减退组比较术中出血量、术前与术中平均动脉压差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平均动脉压降低是导致术后短暂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的危险因素(OR=1.27,P=0.026,95%CI 1.01~1.57),术中平均动脉压较术前每降低1mmHg,发生术后肌力减退的风险增加27%。结论:后入路经关节突脊髓环形减压术治疗胸椎OPLL可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将术中平均动脉压维持在与术前一致的水平可有效降低术后短暂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骨刀行腰椎后路椎板切除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总结分析2015年2月~2016年11月由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完成的腰椎手术病例共计85例,A组为采用超声骨刀行腰椎后路椎板切除的62例患者,其中28例由具备2年脊柱外科手术经验的医师c完成(Ac组),34例由具备25年脊柱外科手术经验的医师d完成(Ad组);B组为采用传统操作器械行腰椎后路椎板切除术的23例患者,其中10例由医师c完成(Bc组),13例由医师d完成(Bd组)。所有病例术前诊断均为腰椎管狭窄症,手术切除腰椎椎板共计119节段,手术方式均采用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实时记录术中椎板切除时间,手术出血量,统计术中硬膜损伤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1d及术后1周行ODI评分评估患者症状缓解情况。结果:A组椎板切除平均耗时分别为3.24±0.80min(Ac组)和3.48±0.82min(Ad组);B组椎板切除平均耗时分别为18.84±4.21min(Bc组)和3.72±1.03min(Bd组),Bc组手术耗时较其他组显著延长(P0.05)。术中出血量、各组手术前后ODI及VAS改善情况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A组硬膜损伤2例,B组1例,Ad组神经根损伤1例。结论:采用超声骨刀行腰椎后路椎板切除术具备可行性,应用超声骨刀并没有增加硬膜损伤及神经根损伤的发生率,相对于应用骨刀及椎板咬骨钳等普通器械切除腰椎椎板,超声骨刀技术更加容易掌握,学习曲线更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分析后路经关节突脊髓环形减压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发生术后脑脊液漏(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CSFL)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5年8月~2019年12月,共有50例胸椎OPLL患者在我院行后入路经关节突脊髓环形减压手术,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27~82岁(53.0±13.3岁)。根据术后是否出现了脑脊液漏将患者分为脑脊液漏组(CSFL组)和无脑脊液漏组(非CSFL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影像学资料以及手术资料的差异,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术后CSFL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0~354min(173.7±68.7min),术中出血量50~3500ml(1019.8±746.3ml)。术后14例患者发生CSFL,发生率为28%,其中男性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9.4±11.8岁。比较CSFL组和非CSFL组的基本资料、术前影像学资料以及手术资料,发现两组的吸烟史、切除椎板数、环形减压部位、是否合并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lavum,OLF)、椎管侵占率、OPLL基底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环形减压部位、OPLL基底比为CSFL的危险因素:吸烟的患者发生CSFL的概率是不吸烟患者的43.8倍;上胸段和中胸段环形减压发生CSFL的概率分别是下胸段的21.9倍和33.1倍;OPLL基底比与CSFL发生率显著正相关(OR=1.2,P=0.013)。结论:吸烟史和上、中胸段环形减压、OPLL宽基底是术后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对于有明确吸烟史、上/中胸段部位及骨化物基底部较宽的胸椎OPLL患者,术中需要积极保护硬膜囊,防止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